海尔手机2003年最新消息_海尔手机2003年最新消息是什么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海尔手机2003年最新消息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海尔公司某一时期的战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2.海尔成立于哪一年?海尔这个品牌有什么故事?
3.海尔的强势产品,主打是什么?
4.2003年流行什么牌子手机
海尔公司某一时期的战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这是一个关于海尔发展的小报告
海尔企业发展战略
提要:海尔集团在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简要分析海尔在发展过程中的战略选择。
关键字:名牌 海尔 国际化 创新
海尔集团是青岛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等于一体的国家特大型企业。10几年前,海尔的前身还是一个亏空147万元,资不抵债,工人拿不到工资,管理极为混乱的集体企业;到1998年,海尔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62亿元,利税10个多亿,产品出口到87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7665万美元。海尔的发展受到哈佛大学、《财富》杂志、《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的关注。
海尔发展之快的主要动力是创新精神,海尔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8个字就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海尔集团现在已拥有各项专利1700多项,是中国申报专利最多的企业。1998年,海尔平均每个工作日开发一个新产品,每天申报两项专利,全年完成新产品、新技术262项,有236项成果实现商品化,商品化率达90%,科技贡献率达63%。
(一)造就海尔冰箱名牌
自1984年海尔集团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成立至1991年的7年时间里,海尔在实施名牌战略过程中,坚持技术质量上的高起点,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和产品质量意识,坚持技术进步,通过狠抓产品质量,创立了海尔冰箱名牌。
1.坚持技术、质量上的高起点。1984年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是轻工业部最后一批电冰箱定点生产厂家,当时市场上国产冰箱已有100多个牌号,竞争非常激烈,但是没有“名牌”冰箱。因此,在海尔刚开始生产冰箱时,就提出了“名牌战略”的口号。“名牌战略”的核心就是产品的高质量。
1985年,海尔从德国引进了先进技术,生产出我国乃至亚洲第一代四星级冰箱,领先一步在国内市场形成了质量可靠和技术先进的优势。很快海尔便以高新技术、高质量的产品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任。
2.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强化产品质量管理。要创名牌冰箱,就要从抓质量入手。海尔认为:人是质量中最关键的因素,第一流的产品是第一流的人干出来的,质量实质上是职工整体素质的体现,抓质量应该首先从人抓起。
1985年,集团总裁张瑞敏毅然决定,将76台存在一定质量问题的冰箱,由责任者亲自用大锤砸毁。这次事件在职工中造成极大的震动,职工的质量意识从此有了质的提高。
3.坚持技术进步不停顿。海尔在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技术开发,不断否定自己,加快更新换代的步伐,始终保持技术上、质量上的发展创新,确保了市场上的技术领先地位。我们在无氟节能冰箱研制上已达到国际最高水平,成果曾代表中国和亚洲先后参加了美国“世界地球日”,维也纳“氟利昂及哈龙替代国际学术交流会”,印度新德里“国际无氟成果研讨会”等多个国际学术交流会,引起世界的轰动,被世界环保组织誉为“世界多一个海尔,地球多一份安全”。
(二)从单一的冰箱名牌到多元的海尔品牌
1992年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海尔抓住时机先后兼并青岛电冰柜总厂、青岛空调器厂和青岛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18个企业,并投资兴建海尔园开始二次创业,现在海尔产品涉及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和彩电、计算机、手机等领域,形成46个系列,8600多个品种规格的多元化产品群。
海尔在二次创业、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立足市场来发展名牌,通过强化管理来巩固名牌,通过联合舰队来延伸名牌,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确立海尔品牌地位。
1.立足市场,发展名牌。以市场规律为依据,在质和量的矛盾面前,海尔总是首先确保产品质量、管理,然后再扩大产量、规模,以质取胜,以名牌取胜。
新产品开发以市场需求为坐标,新产品从设计、试制到投产过程中都按名牌产品的要求进行管理,从而保证每一代新产品投入市场都能成为占领市场的新式武器。每当一个新产品问世后,就不断寻找其不足之处,了解市场的需求和用户的心理,以此设计新的产品,开拓新的消费需求领域。
海尔始终坚持“用户第一”的思想。海尔认为,名牌要靠用户和市场认可,名牌更要靠优良的服务来创造和维护。因此,海尔把售后服务看成创造名牌、宣传名牌、维护名牌、发展名牌的重要环节和首要领域。1996年6月,海尔集团荣获美国优质服务科学学会颁发的“五星钻石奖”,这是亚洲家电行业第一家荣获此殊荣的企业。
2.强化管理,巩固名牌。海尔在追求一流产品的同时,十分重视追求一流的管理,以质量为中心从严治理,花大力气强化以质量为主线的科学管理体系。在引进先进的工装设备同时,全面引进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标准,积极推行质量否决权制,把一切质量过失否决在生产过程中。
管理方法不断改进创新,以基础管理和现场管理为重点,把IE、6S活动、网络技术、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工程和价值工程等引入企业管理,使名牌产品处于先进的全方位优化管理之中。
良好的效益来源于科学的管理,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完善,海尔形成了一套符合企业特点的、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日清日高管理法,即OEC管理,形成企业内部的良性运转机制,并造就出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多年以来,海尔一直把抓管理放在首要位置,并且不断推陈出新,结合实际创造了许多很有特色的管理方法,深化了OEC管理,丰富了OEC管理的内涵。
3.联合舰队,延伸名牌。在市场竞争中,有名牌,但没有规模,则名牌无法发展与保持;有规模但无名牌,则规模也不可能实现。为此,海尔提出了“联合舰队”的管理模式,即海尔集团的模式不应是一列火车,而应是一支联合舰队,每一舰只都有自己很强的战斗力,又可联合作战,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样,就能以一个名牌产品发展成为一个名牌群,延伸了名牌的范围。
现在,海尔的产品形成了变频系列、抗菌系列、健康系列、环保系列、智能化系列家电等42个系列,8600多个品种规格的名牌产品群。海尔产品从整体上形成优势,每一个系列又具有不同的创新点,分别在技术、概念、需求、外观设计等方面独具特色。
4.技术创新,确立品牌地位。技术创新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掌握市场主动权,进而成为行业领先者和市场领袖的基本条件。通过技术创新,海尔成功地确立了海尔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地位。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基础。
海尔在进行技术创新时遵循着三条原则:“课题市场化”、“成果商品化”、“目标国际化”。
海尔认为市场是所有企业一切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因而技术创新的课题要从市场中来,又要服务于市场。海尔在确定课题时,紧紧把握住从市场出发,从消费者的不满意点、遗憾点、希望点出发的原则,形成“课题来自于难题”的局面。如,为解决消费者难题而开发的小小神童,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繁衍”了九代,产销量突破100万台,并出口到轻易不进口家电产品的日本、韩国等国家,在世界家电市场引起巨大的轰动。
成果商品化,创新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最终要通过商品化回到市场。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要有市场效果,这是检验技术创新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海尔集团1998年具有新产品、新技术262项,有236项成果实现商品化,商品化率达90%。
目标国际化就是要求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在所属技术领域内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技术创新工作绝不能闭门造车,必须立足高起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利用最新科技手段来保障技术创新成果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目前海尔已进入影响集团及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开展了以CFC替代、节能、静音化、数字化、信息、生物工程、高分子材料等为主的多方面超前研究。海尔现已形成了较强的技术储备能力,技术储备项目达到68项。
(三)争创国际名牌
1998年以来,海尔集团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创国际化的海尔。海尔提出的“国门之内无名牌”的思想,实质是在国内市场取得稳固的地位后,要到国际市场上竞争,逐步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自己良好的品脾形象。争创国际化的海尔是海尔集团今后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是海尔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海尔的必然要求。
1.先难后易,打开国际市场。海尔采取“先难后易”的出口战略,即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建立信誉,创出牌子,然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
欧美发达国家对于家电产品要求标准都较高,而且不少国家都有较为严格的安全证。如美国的UL认证、加拿大的CSA认证、欧共体的CE认证等,要向这些国家出口就必须通过上述认证。现在海尔产品先后通过了UL,CSA,SAA,VDE,CE,SASO15个种类、48个国家的国际认证。海尔产品先后打入了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目前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等几大骨干企业都已通过了国际质保体系方面最高认证——ISO9001认证,和国际上环保体系方面最高认证——ISO14001认证,促进了海尔的对外出口。
海尔的出口量逐年翻番,以海尔产品的高质量树立了国际市场的信誉,并坚持在发展中对国际市场布局进行多元化战略调整,有利地开拓了国际市场的大好局面。目前尔产品已出口到包括欧美、日、中东、东南亚、非洲等87个国家和地区。1998年,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等四大主导产品,出口量分别同比增长21%,144%,183%,134%。全年出口创汇达7665万美元,较1997年同期增长36%。
2.构建海外专营网络,实现全球市场竞争。全球化的营销网络是保证产品大批量出口国际市场,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关键。立全球化的营销网络是海尔营销的战略目标。
目前,海尔已在海尔外发展了49个经销商,销售网络达3000多个,并在中东和德国分别建立了“国际物流中心”。
经过多年的努力,海尔产品出口海外市场的布局日益合理,欧美地区占60%,东亚地区占16%,表现出市场多元化的特点,有效地规避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在美国销售的184升以下的冰箱中,有20%来自中国海尔;海尔在菲律宾的LKG公合作生产的海尔牌冰箱打破了菲律宾冰箱市场被日、美等产品垄断的局面,在菲律宾大的连锁店超市SM里,海尔冰箱随到随销,受到当地消费者的欢迎。
3.“三个三分之一”。海尔以创国际名牌为导向的国际化战略,通过以国际市场作为发展空间的“三个分之一”的目标正在加快实施与进展。
“三个三分之一”,也就是全球市场的发展规划。海尔产品1/3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国内生产国外销售;1/3国外生产国外销售。
国外建厂、生产、销售,是海尔创国际名牌,把自身建设成为国际化的海尔的非重要一步。在国内生产国内销售、国内生产国外销售的前两步成功迈出之后,海尔在外建厂、生产、销售上也迈出了前进的脚步。海尔先后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和南斯拉夫等国输出技术并设厂生产,产品实现了当地生产、当地销售。1999年4月日,海尔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建立大型独资家电生产基地,形成了海尔产品在美国的计、生产、销售一条龙系统,全面进军国际市场,实现全球竞争。海尔在销售中努力过质量、售后服务等树立海尔品牌的国际形象。在欧美、东南亚地区,海尔的广告牌巨型灯箱广告同世界名牌家电比肩而立;海尔蓝和海尔标志的用户服务车也在当地形一道独特风景。另外,海尔建立了的全球的电话服务体系,让海尔的用户无论身处世界何地,都能享受到海尔的星级服务。
4.国际化的信息、技术开发网络。海尔要创国际知名品牌,建成国际化的海尔,必然要在国际市场上同欧美、日等国家的知名品牌竞争,国际化的信息、技术开发网络是海尔产品取胜的保证。海尔集团以高额的投入加快国际化的进程,并力争达到全面与国际化接轨。
国际化信息网络由“紧跟国际先进技术产品分析、评审”的内部机制与由首尔、东京、里昂、洛杉矶、蒙特利尔、阿姆斯特丹、硅谷、悉尼、台湾、香港等建立的10个信息分中心组成的外部网络构成。通过内外部的统一,获得并利用最新的信息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实现满足国内外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
国际化技术网络由国外战略联盟系统与工业设计系统和国内广泛的产学研联合体组成,实现海尔产品在技术、产品上的个性化,适合全世界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分市场的需求。国外战略联盟工作系统以围绕企业发展战略与国际上先进企业进行全面合作。与意大利梅洛尼公司的进一步合作,使海尔集团在国内巩固了洗衣机技术的领先地位。另外还与德国的迈兹、荷兰飞利浦、日本松下分别在全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变频技术等方面建立了技术联盟关系,形成海尔在高新技术方面的优势;工业设计系统为海尔产品进行了PI提案开发、产品个性化设计、家电产品人——机接点等课题的研究,为海尔产品覆盖全球进行设计开发,形成海尔产品在工业设计方面的整体优势。
海尔在国内有广泛的产学研联合体。海尔集团控股经营国家级科研机构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海尔以控股方式与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合资成立海尔广科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海尔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美国C-MOLD公司合资组建北航海尔软件有限公司。
海尔同国内外大公司、科研机构、大学等成立了48个联合研究中心。海尔还先后与复旦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合作建立了5个博士后工作站,在化学及材料、数字技术、软件技术、生物工程、海外本土设计等方面开展博士课题研究。通过广泛的产学研联合,有效地加速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海尔的国际化战略是对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必然结果。由于海尔坚持创国际名牌,树立国际信誉,因此在国际市场上逐步树立了自己良好的品牌形象。1998年11月30日,英国《金融时报》进行的亚太地区最具信用公司评比中,海尔成为亚太地区进入前十名的企业中惟一的中国企业。同时,美国权威的《家电》杂志公布全世界范围内增长最快的家电企业,海尔排在美、日等家电名牌之前,名列榜首。
海尔将进一步全面推进企业国际化战略,争取早日实现进入世界500强的宏伟目标.
从1991年起海尔就在实施资产扩张战略,先后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0多家大中型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达15亿元之多,集团资产已从10年前的几千万元膨胀至39亿元,成为中国第一家家电特大型企业。
1997年3月13日,海尔集团以控股投资的方式,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建起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 1997年9月海尔与拥有资产近17亿的大型企业集团西湖电子共同出资,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生产大屏幕数字电视。
1997年底海尔又相继兼并了安徽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控股贵州电冰箱厂和青岛第三制药厂。至此,海尔13年来兼并国内企业16家,组成国内家电行业规模最大的一只“联合舰队”。
启示:海尔集团发展至今天,我们深深体会到技术创新是企业高速、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国际化的海尔的基石。名牌战略是海尔创新精神的载体,海尔名牌战略实施的过程,就是技术创新的过程。海尔采用发展战略表现出的特征为:1.公司定期地开发新产品、新市场、新工艺及老产品的新用途。
2.公司不是去适应外界的变化,他们试图通过创新和创造以前未存在的新的需求,来使外界适应他们自己。
在发展之初,海尔采取集中生产单一产品的战略,以有限的资源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1992年,海尔兼并多家家电企业,开始转向相关多样化战略。新增的业务与现有的业务在价值链上拥有战略匹配关系。即指这些业务可以分享技术,对共同的工艺国内尚形成更强的讨价还价的能力,联合生产零件和配件,分享共同的销售力量,使用同样的销售机构的同样的批发商或零售商,售后服务的联合,共同使用一个知名商标,将有竞争性的和有价值的技术秘诀或生产能力从一种业务转移到另一种业务,合并相似的价值链活动以获得更低的成本。
海尔成立于哪一年?海尔这个品牌有什么故事?
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已发展成全球营业额超过1000亿元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
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1993年,海尔品牌成为首批中国驰名商标;2006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749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8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2005年8月30日,海尔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之首。2006年,在《亚洲华尔街日报》组织评选的“亚洲企业200强”中,海尔集团连续第四年荣登“中国内地企业综合领导力”排行榜榜首。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快速上升。
据中国最权威市场咨询机构中怡康统计:2006年,海尔在中国家电市场的整体份额已经达到25.5%,依然保持份额第一。其中,海尔在白色家电市场上仍然遥遥领先,且优势更加突出;在小家电市场上海尔表现稳健,以16%的市场份额蝉联小家电市场冠军。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创新驱动”型的海尔集团致力于向全球消费者提供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赢。目前,海尔累计申请专利突破7000项(其中发明专利1234项)。在自主知识产权基础上,海尔主持或参与了115项国家标准的编制修定,制定行业及其它标准397项。海尔“防电墙”技术正式成为电热水器新国家标准,海尔空调牵头制定“家用和类似用途空调安装规范”。在国际上,海尔热水器“防电墙”技术、海尔洗衣机双动力技术等六项技术还被纳入IEC国际标准提案,这证明海尔的创新能力已达世界级水平。
在创新实践中,海尔探索实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均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目前,已有美国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瑞士IMD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专门对此进行案例研究,海尔“市场链”管理还被纳入欧盟案例库。海尔“人单合一”发展模式为解决全球商业的库存和逾期应收提供创新思维,被国际管理界誉为“号准全球商业脉搏”的管理模式。
面对新的全球化竞争条件,海尔确立全球化品牌战略、启动“创造资源、美誉全球”的企业精神和“人单合一、速决速胜”的工作作风,挑战自我、挑战明天,为创出中国人自己的世界名牌而持续创新!
杨绵绵
在美国《财富》杂志今年(2004年)刚刚公布的最新商界女强人榜中,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名列第八位。
背景资料:
杨绵绵,17年缔造海尔神话!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于2002年实现全球营业额711亿元,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现在设计中心18个,工业园10个,营销网点58800个,服务网点11976个。海尔产品已进入欧洲15家大连锁店的12家、美国10家大连锁店的9家。
跃居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之首。
全球最受尊敬企业第一名。目前在全球白色电器制造商中排名第五,海尔冰箱了全球冰箱品牌市场占有率排序中跃居第一。十几个成功案例被收进哈佛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等世界著名学府的MBA案例库,成为全球商学院的通用教材。
个人简介:
杨绵绵,高级工程师
现任职务:海尔集团公司常务副总裁兼党委副书记
性 别:女 出生年月:1941.8.29 出 生 地:上海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文化程度:大学本科 民 族:汉
1989年、1993年、1998年当选为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个人学习工作简历:
1958-1963年,山东工学院内燃机系学生;1963-1971年,青岛劳动局技校教员;1971-1979年,青岛压铸厂技术员;1983-1984年,青岛家电公司高级工程师;1984-1993年,青岛电冰箱总厂,副厂长;1991年至今,海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常务副总裁;1993年7月,海尔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主要工作业绩及所获荣誉:
在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副厂长期间,协助厂长主抓生产、技术、科研开发、质量管理等工作,使一个濒临倒闭、亏损147万元的小厂逐步发展成为国家特大型企业集团。海尔的目标的冲刺世界500强,目前杨绵绵女士正在协助总裁率领全体海尔人向这一目标迈进。
1988年获青岛市劳动模范;1988年获青岛市女企业家称号;1989年授予省“三八”红旗手;1989年授予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1990年获省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一等奖;1990年获全国轻工业优秀新产品奖;1994年授予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1994年获国务院突出贡献人才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全国发明展览会巾帼发明奖;1995年获省“齐鲁巾帼十杰”称号;1995年获国家科技成果奖;1995年获青岛市贡献突出科技人才称号;1995年获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女企业家称号;1997年获美国国际优秀企业家贡献奖。
进修考察情况:
清华大学工商管理培训;青岛海洋大学英语培训。
主要论著:
1997年10月在《标准与》,信息积极采用国际标准,促进国际贸易,创世界级名牌企业。1998年11月在《科技与企业》,以技术创新为基础走向全球竞争。1998年11月在《Management of Technology》,以技术创新为基础走向全球竞争。1995年10月在《International CFC and HALON Alternatives Conference and Exhibttion》,Latest Developments on CFC substitution IN China.
杨绵绵:把简单的事认认真真干了20年
这无疑是青岛这20年改革开放历史中最成功的一个引进“项目”。从1984年开始,“利勃海尔”,一个赶大潮的“项目”引进青岛后,之后的20年中就再也没有停歇过,一路奔跑,长成了中国第一品牌,世界品牌百强:海尔。
与这个“项目”一路奔跑了20年,海尔集团总裁的杨绵绵女士,讲述那段历史的时候,一种保持了20年的真诚与热情流动在空气中,洋溢在她脸上。
对话,一直持续了100分钟,时空流转。
20年前的故事
“其实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是不要让项目‘黄’了”
杨绵绵:1984年,从整个国家到青岛市都是改革开放的浪潮,所有的企业都想找到一个可以引进的项目,找到项目这个企业就有活路了。那时全国已经有40个定点冰箱厂了,基本上要“关门”了,青岛电冰箱厂是硬挤上的。德国“利勃海尔”当时来中国晚了些,我们正好没有引进项目,就抢到了这个项目。项目是抢到了,却没有人来干,为什么?因为这个项目要贷款900多万,900多万上哪去找?又怎样去还?
900多万对这个企业来说是天文数字。
记者:当初青岛的收入是个什么水平?
杨绵绵:一个工人的收入不到40块钱。当时这个厂的领导如果能够贷来10万块钱,就算是很有办法的,所以这个10万和900万对比,很多厂长都不能面对这个项目,这一年中已经连换了3任厂长了。也是形势所“逼”,当时张瑞敏作为家电公司的副经理,力主“企业要想改善命运的话,就必须走引进项目的道路”,“利勃海尔”这个项目,又是他费劲周折到轻工部、到省里争取到的,并承诺一定要把它做好的,张瑞敏是个很讲信誉的人,他自己承诺要做好的项目,就一定要做到。最后张瑞敏就亲自来做了。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是项目不要叫它‘黄’了。那时,还没有市场观念,还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很多企业都在搞项目,大家都在忙谈判引进项目,签了合同的话,这个企业就算是走上了一个改革开放的道路,所以大家都在挤引进项目这条路,引进了一个项目,企业就从封闭一下子进入了开放时代。
“张瑞敏的真诚感动了别人,德国人的认真震撼了我”
记者:项目需要的900万资金怎样解决的呢?
杨绵绵:最后,很多人是被张瑞敏说动了、感动了,敢于决策来投这个风险项目。他这个人做事是非常认真、非常真诚、非常用心的,比如说,到北京去批引进项目的时候,冬天,天寒地冻的,坐火车就是站着也要去,为了节约一些体力,就带着马扎上车,在马路上买点花生米什么的带着,为一个完全没有名气的集体小厂批引进项目,真是完全要靠自己去说服,反复讲这个引进项目的远景,这个项目将怎样改变整个青岛市轻工业状态。
记者:当时这个“远景描述”是什么样的?
杨绵绵:就是讲几年能收回投资吧。但在青岛论证这个项目的时候,在黄海饭店,一大桌子的人都提意见,几乎所有的部门对这个项目都不看好。一分钱也没有,就那么几块地,几间破房子,要把那些没见过、也不懂的设备引进来,谁心里都没底。为了练兵,我就去市图书馆找怎么做冰箱的书,还真找到了一本书名为《电冰箱》的书,作者叫单大可。一打听,这人在上海,是第二军医大学的教授。我就赶到上海去找到他,想他一定知道冰箱是怎么做的?接着就把他请来做顾问,请他来给我们讲课,冰箱是怎会回事,发泡是怎么回事?制冷机、压缩机、冷凝机是什么?他从头给我们灌输了一遍。
记者:军医大的教授怎么会做冰箱?
杨绵绵:他是学药学的,药要放在低温冰箱里,当时没有冰箱,当时部队上的人很多都是自力更生的,他就自己研究,自己做冰箱。我们又派了一个技术部门到北京雪花冰箱厂去参观学习,“偷偷学艺”,根据带回的零部件,自己来画出图纸,然后,单老师用他的土办法,告诉我们冰箱怎样做。
记者:“土”到什么程度?
杨绵绵:作坊式的,完全是一个小作坊。比如说,冰箱的内胆和箱体之间的发泡 层,用两种“料”,一种叫“黑料”,一种叫“白料”,国外都是用机器的搅拌发泡的。 我们是弄一个桶,桶里面加上白料,加上黑料,放一个钻床,钻床带一个大翅子搅,搅好了就马上倒进去,倒的慢了,就发不成泡了。就这样,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只是为了赶这个大的潮流,为了走引进这条路,开始了冰箱的研究。那时候, 真的是我个人都没有想过,这个冰箱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海尔会走到今天这个地 步。当时我想,张首席也就最多干两年吧,他回去了,我也就回去了,结果一做就做了这么多年。
记者:你怎样评价当年这个项目的引进在整个海尔发展中的作用?
杨绵绵:这个引进播下了一粒种子,也是这个开放的种子,促使了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我个人从这个引进中得到的最大收获就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有人那么认真工作过,德国一个普通的做果菜盒的操作工人,注塑出来一个果菜盒,他就欣赏一下,他的动作应该称为检查,但我从他的眼光里看到的是一种欣赏,对自己这种劳动成果的欣赏,欣赏之后,他就在这个机器周围一通忙活,让他下一个干得 更好。这种精神感动了我,我一下子看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认真负责的人。这个工人让我感动了很久,给了我灵魂上的震撼。我想我们也应该这么做,要想改善自己,先从认真做事开始。 这种精神在做整个海尔的事业当中,影响非常大:工作就要像他们那样,把每一件 产品都做成自己的一个精心作品,自己也欣赏起来也高兴。所以,高起点引进了利勃海尔技术,我们又干得特别快,当年就干了1万台,马上就见效了,当年就见效益 了。
20年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是一种‘瘾’,海尔心里有梦,不断进取”
杨绵绵举着海尔的手机为记者演示:海尔的手机摔不坏
记者:海尔成长的20年,也是青岛作为沿海开放城市改革开放的20年,“一个品牌带动了一个城市的品牌战略”?
杨绵绵:海尔的认识是“国门之内无品牌”,当然也应首先从国内做起!青岛的改革开放紧跟国家的步伐,这给海尔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海尔的成功,给同城的企业以很大的自信心,有的企业认为,同样是青岛的企业,海尔能搞好,我们也一定行。 另外比如说操作层面的企业情报,同城的企业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一批国内品牌 被带动了起来,共同促使青岛成了全国有名的品牌城。
记者:20年的高速发展是怎样实现的?
杨绵绵:企业要不断发展,目标越来越高,在目标不断提高的过程当中,社会对你这个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你的美誉度越来越高,你的产品变成了别人的需要了,你做的事情社会需要,就有了社会价值,就会刺激你要干得更好,新的目标就又产生了。后来“海尔”超越“利勃海尔”,“利勃海尔”说,因为你们心里有梦,这个梦想就是不断进取的目标,海尔能够超越“利勃海尔”就是靠不断的进取,认真听用 户的需求并满足他们。这样的发展和超越是一种“瘾”。
记者:海尔怎样完成一个又一个目标?
杨绵绵:张首席有超前决策的敏感,在需要变革之前做出变革。他在不断找企业的 突破点,找到一个突破点,就拔出一个更高的目标,其它地方马上暴露问题,大家马上动手解决这些问题;刚提高了,他又找到了新的突破点,再解决问题,再突破,企业就一点点拉起来了靠近最高的目标,创自主的世界级品牌。
记者:张首席曾经提出要在他退休前,把海尔做成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前10名品牌,有多大的信心?
杨绵绵:只要提出了目标,就一定要去实现。对于海尔这样规模的企业,只有生和死的结果,找不到发展的目标,就意味着死亡了,找得到,还有希望,但路还很艰难,要靠海尔每个员工的经营。
后记
简单的事,认真干了20年 海尔要沉下心来慢慢品。虽然谁都知道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但创新是要落地 的,怎么落地? 没有神话,没有传奇,海尔只是把简单的事认真干了20年。什么叫不简单,能够把 大家都公认的非常简单的事,千百遍的做对就是不简单;什么叫不容易,能够把容易的事情认真做好,就是不容易。 海尔把“认真”坚持了20年。很多人学海尔,为什么海尔的管理模式搬不走?它太枯 燥太认真、太辛苦,于是学的人很快就偃旗息鼓了。杨绵绵说,人有三商:情商、智商和韧商,而韧商最难达到。
把简单的事认认真真干了20年,才有了今天的海尔。
张瑞敏
1949年1月5日出生,山东省莱州市人
1984年12月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
1995年获中国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1997年12月获香港《亚洲周刊》1997年度杰出华裔成就奖
1999年出任董事局主席
1999年12月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全球30位最受尊敬的企业家”,名列第26位
2000年5月改任首席执行官
最成功的经验以变制变,变中求胜
最深刻的教训永远兢兢业业,永远如履薄冰
最大的遗憾很多别人想做而没做到的事,我们做成了,但也有很多我们想做的事却无法做成
最重要的转折1984年,由青岛家电公司副经理改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
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德鲁克的管理著作
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杰克·韦尔奇
海尔集团CEO
"海尔现象"让国人为之感奋,同时也触发了海内外传媒对"海尔真相"的深层次探究与揣度。任凭风吹浪打,海尔岿然不动。外界评论,海尔到美国去风险太大,张瑞敏则以斩截的语气回应,"如果不去风险更大!" 海尔还是那个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一举一动无不透着"领袖群伦"的味道。
海尔的强势产品,主打是什么?
迄今为止海尔所有的成功,将最终归结为两个字:品牌。———采访手记
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通用的产品,但大多数人绝对知道“通用”这两个字。
你可能记不住海尔的上万种产品,但你绝对清楚“海尔”这两个字的分量。
对于这种沉甸甸的分量,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尽人皆知的注解:2004年1月31日,世界品牌实验室正式评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海尔以第95位名列其中。而此前,海尔的诸多品牌荣誉早已如雷贯耳。
对大多数人来说,惟一的一个中国企业,惟一的一个中国品牌,迄今为止第一次进入世界品牌排行榜,当然是一个颇具震撼力的事件。然而,更具震撼力的却是那个世界级品牌的梦想,那个一直洋溢着民族自强精神的品牌之梦,那个3万海尔员工的品牌之梦。这样一个梦想,比今天100强的地位具有更绵长的魅力。
对这种魅力,张瑞敏曾经有过一句动人的阐释:中华民族需要世界级的自主品牌。
海尔的名字叫“梦想”
上个世纪的1984年。海尔。
面对着排成长队等着提货的车队,面对着一天比一天繁忙的生产线,总是匆匆行走着的张瑞敏,却少有心满意足之态———要知道,在那个需求大增而供应不足的年代,心满意足是很多家电企业的共同心态。
面对日益高涨的效益数字和冰箱产量,张瑞敏的胸臆中却鼓荡着一种截然相反的审视,他看到了这种繁荣的另一面。环顾着国内外家电业的现状和走势,他萌生了一个今天看起来很普通的结论:这种基于产品而不是品牌的繁荣,缺乏持久的意义,海尔需要的是另一种繁荣———一个持久品牌下的繁荣。
张瑞敏曾在许多场合回顾过这段历史:当时弥漫于家电业的那种自满情绪,掩盖了许多看不见的危机,大多数人因为有市场,从而不再关注市场,最终失掉了市场。
然而,不管怎样说,在当时的环境下,对当时的绝大多数人———包括业界同行来说,海尔的品牌之梦一方面看起来根本没有必要———如此好的效益要什么品牌?从另一方面说,那只不过是一个带有浓厚浪漫色彩的哥德巴赫猜想,一个从废墟上刚刚翻身的中国家电企业,还想有品牌?还想与世界品牌一比高低?
那是一个只要有产品———即使质量稍差都能卖得出的时代,一个离品牌甚至质量相距甚远的“供应缺陷”时代,一个众多企业连商标意识都没有的时代。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个背景,1980年代早期,海尔品牌之梦开始生长的那个时刻,才具有如此动人的意义———这种梦想充满着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精神,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企业精神,一种充满前瞻意义的创新精神。
正如后来人们所评价的那样:人人都会做梦,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敢于梦想———张瑞敏和3万海尔人却早早拥有了梦想。
大多数人认为海尔的名牌战略应该从1988年算起,有关资料也有这样的记载,然而,海尔创业初期的一切却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从1984年开始,海尔走得就是一条品牌之路,而不是产品之路———甚至早期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质量历程。
很多人记住了1985年的那个故事,也有许多人见过至今还陈列在海尔的那把大铁锤。那一天,张瑞敏带领员工砸掉了76台质量有缺陷的冰箱。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有关产品质量的传奇故事,然而,故事的核心却不是质量本身,而是一个品牌传奇的开始。
此后,海尔所有的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都可以也只能在一个层面上求解:中国名牌、世界名牌。
1988年,中国家电业的第一块冰箱质量金牌颁给了海尔———海尔用自己的方程式,破解了世界级品牌这一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个“谜底”。1991年,“海尔”又首次作为一个整体品牌向世人亮相:这一年,海尔成为中国十大驰名商标。此后,海尔挟早期品牌之威,以品牌本身特有的张力,实施了大规模的低成本扩张。此一扩张,使海尔产品覆盖了白色、黑色、米色家电领域,而这种扩张,又促使海尔品牌的内涵更加丰富:海尔成功地从产品层面跃升为品牌层面———“海尔”两个字,已经是一个产品群体和企业群体的象征。
此后,在“国门之内无名牌”战略思维的推动下,“海尔”具有了更新的内涵和指向:跨越大洋,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占有一席之地。以产品出口带动“品牌出口”,为海尔品牌真正赋予“世界意义”……
进入世界品牌100强,海尔无疑完成了一次世界级的聚焦。这是一个瞬间,但却蕴藏着19年的漫长。19年来,历尽艰辛的海尔人开创了许多业绩,但只做了一件事———创立品牌,或者说海尔人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创立了一个世界级的品牌。
一位参观过海尔的联合国代表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海尔是一家具有很大远见的企业。”这句话是对海尔品牌之梦、海尔19年品牌历程的最好阐释。
海尔的名字叫“市场”
张瑞敏的那句话让许多人为之耳目一新———海尔品牌不是评出来的,而是消费者用钞票买出来的。
在海尔的所有经营理念中,“市场”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意义———“为客户创造价值”,同时也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客户永远是对的”。海尔之所以对市场如此看重,当然还是源于对一个百年品牌的孜孜以求。在海尔的创业历程中,曾有许许多多的丰碑,但海尔最相信一句话: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丰碑才是最永恒的。
所以,市场是“海尔”这个品牌的最贴切诠释。
海尔品牌之所以植根在广大用户心中,源于海尔不懈的市场创造———在创造中为用户创造新的价值。我们所熟知的酸菜冰箱、双动力洗衣机(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可以听 MP3的手机、可以保存节目的追时彩电、流行于美国大学生中的电脑桌冰箱、流行于日本单身一族的个人洗衣间、流行于中东的大袍子洗衣机等等,都是新的需求创造,也都是新的价值创造。
海尔品牌之所以植根于广大用户心中,源于海尔不懈的服务创新———在创新中彻底消灭用户与产品之间的距离。从1994年的无搬动服务到1996年的先设计后安装,从1997年的五个一服务、1998年星级服务一条龙再到2001年的空调无尘安装以至于全新的“全程管家365”———每一次服务升级,都让用户走近海尔一步,以至于最终实现了无距离。
这就是我们已经听过多次的那句话:海尔推倒了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墙。
而推倒这堵墙的过程,也就是让人人都成为经营者的过程,海尔称之为 S BU,即策略事业单位———人人都连结市场,人人都创造价值。海尔用每一位员工的创造性,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创了许多市场传奇。
海尔售后服务员丁永强有这样一段小小的经历。今年2月份的一天,青岛市四方区的一位用户来电说冰箱不通电了。丁永强登门后发现是用户家的插座松动了。两分钟不到,问题解决。但丁永强并没走,而是将该用户家的所有海尔家电作了通检。检查中发现燃气灶打几次火才能点着:原来电池没电了,而用户家里又没备用电池。看到用户一个人在家不方便,丁永强自己跑到楼下买来电池换上,燃气灶一打就着了,用户很高兴。但不放过一个细节的丁永强发现火焰是黄的,便又主动将燃气灶的出气孔清洗了一遍,直到火焰变蓝,用户为此再三表示感谢。丁永强刚回到单位,就接到了这位用户的电话,原以为用户还需要新的服务,但却听到用户说:我家新开的旅馆,需要26套空调,将来还需要26台彩电,我们还想买海尔的产品……
这个细节当然毫无传奇色彩,但丁永强的这段经历,却作为海尔成百上千个服务故事中的一个,代表了海尔有关市场和品牌理念的全部,代表了海尔传奇性品牌市场的全部。
其实,从19年前到现在,海尔一直在默默地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市场革命,这场革命中的每一次进步,都是海尔品牌熔炉中的一次加温。
海尔纽约大厦上飘起海尔旗帜的那一刻,曾令许多中国人为之振奋,也令许多美国人为之睁大了双眸———那是海尔这个中国民族品牌在美国本土扎根的一个耀眼标志,那是一种品牌宣言,而这一宣言,实际上从上个世纪末就已经开始。
上个世纪的1990年,海尔首次试水国际市场,将海尔品牌投放到家电“鼻祖”的德国。尽管当时有很多人不以为然,但对海尔品牌的国际化来说,那绝对是革命性的一刻———海尔用这种大胆的举动,启动了自己“先难后易”的新市场战略。当然,这一战略的指导思想已经尽人皆知:海尔没有靠价格战,而是靠质量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赢得了德国人对海尔品牌的认可。
此后,海尔以此为基础不断演绎的国际市场攻略,总在令人眼花缭乱中出奇制胜。欧洲市场、亚洲市场、美国市场、中东市场……海尔以高质量的产品带动品牌的战略,相继取得成功。
如今,海尔这个品牌已经成为世界上所有本土化品牌的综合概念,这种概念已经远远超越了产品的范畴,延伸为一种看不见但却存在于世界各地消费者心中的文化———源于本土但又超越本土的文化,一种品牌文化。海尔将其称之为“三融一创”:融智、融资、融文化,创本土化品牌。从这个角度说,海尔这个名字已经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
这种意义就体现在全球海尔个性化的产品、个性化的服务中,与本土融为一体。
2001年,海尔为巴基斯坦开发的两款冰箱投放市场后大受欢迎。但用户也反映了一个十分集中的问题:冰箱制冷效果不理想。设计人员为此反复做了试验,证明完全符合标准。然而,海尔并没止步,当客户经理走访用户家庭后发现,巴基斯坦大部分家庭人口多,一家30几口人的情况很普遍,天气热的时候,一天开关冰箱几十次很平常,从而影响了制冷效果,于是,设计人员立即进行产品改进设计,最终解决了问题,满足了巴基斯坦用户的需求。
今天的海尔,已经拥有了完整的全球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拥有18个设计中心,10个工业园(海外工厂及制造基地22个),营销网点58800个。在国内市场,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的市场份额均达到30%左右;在海外市场,海尔产品已进入欧洲15家大连锁店的12家、美国前10大连锁店。在美国、欧洲初步实现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目标。
如此庞大的市场体系,如此洋洋大观的制造王国,如此游刃有余的文化亲和力,如此广泛的品牌认知度,当然最终要归结为一种称谓:海尔。
海尔的名字叫“速度”
海尔有一款尽人皆知的产品,叫“小小神童洗衣机”。
这种洗衣机推向市场仅半年,即遭遇仿制。但海尔又旋即推出第二、第三代一直到第十二代洗衣机———海尔总是用令人惊奇的速度,来确立品牌的领先地位———总是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事实上,海尔所有品牌意义上的成功,就来自于这种速度。
1998年9月15日,欧洲家电经销商 Y先生准备大批量定购海尔冰箱,并提出6种外观设计,同时要求5天内即看样机。4名设计人员承担了这项任务。按照“市场设计产品”的思路,设计人员一下子拿出了24种方案———仅每种外观设计就有6个方案可供选择。第5天下午,24台手工样机齐刷刷地摆在样机室里。此时,连续奋战了5天5夜的4名设计人员已疲惫不堪,纷纷坐到了地上。
其实, Y先生也知道他的要求有点“苛刻”,但当他如期来到海尔,看到远远超过6种设计要求的24台样机,而且个个超过标准要求时,倍感惊讶。21日下午,“兴致十足”的 Y先生又提出再制造一台50升小冷冻箱手工样机。第二天上午9时,当样机又按时摆在他面前时, Y先生感慨万分:在这些设计人员身上,我看到了宝贵的海尔精神,这种精神,让我想起25年前的惠尔浦,我在美国也没有看到如此优质高效的合作!
海尔清楚地知道:与很多世界级的名牌相比,无论在资金、规模还是技术方面,海尔都有很大的差距,甚至无法相比,然而,海尔也清楚自己的优势:速度制胜。
有一份资料可以说明这种速度的魅力:
从1959年成立美国销售公司,到实现1.54亿美元销售额,松下费时10年时间(1969年),对这一速度,美国著名的行业杂志 H FD曾称之为“惊人的增长”;而美国海尔成立于1999年,到实现1.5亿美元的销售额,仅用了3年的时间(2001年)!显然,海尔依靠速度实现了对先行者的追赶!
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也曾经用“奔跑”来形容海尔———海尔在不停地奔跑中获取速度、加速度。而这种奔跑是3万海尔人的奔跑。
海尔也曾经用三个词来描绘自己的发展主题:速度、创新、 S BU。速度被放在了第一位。然而,这种速度又是创新性的速度,这种速度又是每一位 S BU的速度,因此,三者之间是一种互为依存、互相促进的战略关系。
为实现这种战略速度,1998年,海尔正式启动市场链流程再造行动。这一行动的核心目标,是建立一种市场快速反应的机制,以改变过去带有相当行政色彩的金字塔式管理架构———在张瑞敏的思维中,这种传统架构容易造成信息反应迟滞,而信息反应迟滞当然影响市场反应速度。
经过长达5年的艰难探索,海尔无疑在这项以网络为基础、前所未有的革命性行动中,实现了业务流程的初步再造,而且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效果———我们所熟知的零距离、零库存、零运营资本,便是这种再造的结果———这三者的实现全部来源于速度。
海尔的名字叫“海尔”
海尔这个名字之所以如此响亮,就因为它叫“海尔”———中国海尔,一个有着深深民族烙印的名字。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引进德国技术,到如今拥有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覆盖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尔在一片品牌空白的基础上,迅速完成了向自主品牌的嬗变、向世界名牌的嬗变———在做大做强自主品牌的道路上,海尔是无可争议的先行者。
自主品牌意味着自主创新,而海尔无疑是企业创新者的向导。且不说海尔平均每天有1.5个新产品问世,也不说海尔每时每刻都在按照客户的最新需求,实现产品的更新与创造,海尔在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重构等方面所有的探索,都带有全新的革命色彩,都带有海尔自身的烙印。美国沃顿商学院就曾经这样评价海尔的流程再造:如果海尔成功了,在全世界将是独一无二的,是对世界管理学的一个突破和创新。而实际上,在许多方面海尔都是独一无二的。
自主品牌意味着自主的声音,而在世界品牌100强的行列中,与跨国巨头并列的海尔,无疑声音独特———一个中国的民族品牌。张瑞敏在世界性论坛上的演讲代表着海尔的声音,被评为美国以外全球25位最杰出商界领袖当然还是一种声音,而在日本、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繁华都市里,海尔品牌的巨幅广告与许多跨国巨头并驾齐驱,当然也是一种声音。在科隆世界家电博览会上,以最大展厅亮相并被媒体所追捧的海尔最为耀眼,这种声音当然更为响亮。在这样的声音中,没有人会再问:谁是海尔?
自主品牌是所有名牌的前提,而名牌是自主品牌强大吸引力的前提。在海尔的周围,聚集着一批世界500强,他们是海尔的分供方,甚至在海尔工业园的周围,就有跨国巨头开的工厂———而在海尔成长的初期,曾有跨国巨头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向海尔发出“并购通令”,海尔拒绝了。今天,海尔自主地选择着自己的供应商,包括世界500强。
今天的海尔,已经不是工厂和产品的概念,基于自主品牌基础上的这个世界品牌,正在实现着品牌输出——“贴牌海尔”已经成为许多国外厂家的大宗生意。而曾几何时,通用等品牌巨头一度还是输出品牌的垄断者。2003年,海尔没有投资兴建工厂,却增加了9家工厂,而这些工厂都是海尔品牌的“受益者”,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以海尔的名义。
今天的海尔,已经不仅仅是创造品牌,而且正在实现着品牌创造。海尔已超越了一个产品制造商的范畴,由这个品牌延伸出去,海尔不仅已经制定并输出着行业标准,而且正在输出着足以影响中国企业的一切,包括敬业报国的精神。
以严谨著称的美国《福布斯》杂志曾这样评价海尔:中国在国外最有影响力的品牌,正如世界品牌实验室的100强认定一样,海尔对此无疑当之无愧。然而,海尔品牌仍然体现着一个不断丰满的历程———从过去到现在以至于未来,而已经习惯于否定自我的海尔,也并不会为此而全然陶醉。正如张瑞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那样: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这就是海尔的风格,海尔品牌的风格。 本报记者樊泽顺
做大做强自主品牌
一个从“废墟”上发展起来的民族企业,一个属于中国人的自主品牌,仅用了短短19年的时间,即从强手如林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率先实现了中国企业进军世界级品牌的梦想———海尔神话般的品牌创建历程,是一段敢想敢干、敢于梦想的历程,是一段坚韧不拔、默默奋斗的历程,也是一段坚持创新、不断创造的历程,更是一段瞄准世界一流、做大做强民族自主品牌、矢志敬业报国的历程。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段历程具有非凡的意义。
海尔19年的品牌历程,代表了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家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张瑞敏为代表的海尔人,之所以能够推动海尔攀登上世界级品牌的高峰,首先源于一种高瞻远瞩的视野,源于一种民族企业、民族企业家的责任,源于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从一开始,海尔人就没有将自己的眼光局限于企业和产品本身,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放眼于做大做强民族自主品牌,将跨入世界500强、做中国的世界名牌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正是这种远大的目标,促使海尔人19年来甘于寂寞、不为诱惑、默默耕耘,也正是这种目标,鼓舞着海尔人19年来开拓创新、艰苦创业、直到成功。这种基于远大理想的精神,这种敬业报国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海尔19年的品牌历程,是一段永远创新的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创新轨迹的最好写照。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海尔人不仅成就了成千上万种的产品,而且成就了一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企业、赫赫有名的世界级品牌,这本身就是创新的结果。然而这样一个成果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不断否定自我、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追寻更高目标的结果。从最基本的产品质量到享誉世界的崭新市场理念,从最基本的管理制度到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体系,从打破旧企业架构到逐步形成新的企业流程,从“人人是人才”的人才理念到全员 S BU的崭新人力机制——海尔几乎颠覆了所有旧的经营体系,使企业整体充满着创新的细胞,使企业的每一寸土壤印上了创新的痕迹,这是海尔之所以成功的最关键动力,也应该成为每一个企业的动力。
海尔19年的品牌历程,是一段大胆开拓海外市场的历程,在中国经济、中国企业融入世界的潮流中,海尔是最具风格的先行者。上个世纪80年代,当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还专注于国内市场,并为国内市场业绩而欣喜万分的时候,海尔就以世界级品牌为导向,以近乎冒险的“先难后易”战略,义无反顾地进入国际市场,先后攻克了德国、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铁桶般的市场堡垒,成为中国企业以质量和品牌开拓海外市场的第一例。可以说,没有这种持续不断的开拓,就没有今天海尔品牌世界级的地位。这种面对强势竞争对手而毫不气馁,面对各种困难而毫不退缩的海外市场开拓精神,应该成为每一个企业、每一位企业家的追求。
海尔19年的品牌历程,是一个民族自主品牌迅速发展壮大的历程。在世界级品牌的行列里,一直乏有中国企业的声音,拥有一个世界级的中国品牌,成为许多人的期盼,而海尔以探索者的身份,成功地实现了这一壮举,对民族企业来说,这是一种何等的荣耀。从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冰箱制造技术开始,海尔从最“原始”的技术消化迅速发展为技术创新,从一种产品发展为成千上万种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现了从引进到自我品牌发展的突破。而且,在合资成为许多企业追寻目标的时候,海尔不为眼前利益所诱,理直气壮地拒绝了找上门的合资“蛋糕”,理直气壮地高举起海尔品牌之旗,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对许多企业来说,海尔的自主品牌之路,有着鲜明的借鉴意义。
发展一批跨国大企业大集团,打造一批世界级的品牌,是这个时代的需要,是振兴民族经济的需要,也是增强核心竞争力、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海尔的实践证明,创造世界品牌并非遥不可及。正如海尔曾经和仍然面临着许多强劲对手一样,只要我们不怕困难、坚持开拓、不断创新,就一定会实现创世界名牌的目标。
青岛是一个曾经和正在涌现出许多中国名牌企业、名牌产品的城市,我们拥有成熟的名牌土壤,拥有成熟的名牌环境,只要我们以海尔为表率,树立创世界名牌的远大目标,而且毫不动摇,就一定能够涌现出更多中国名牌、世界名牌。
2003年流行什么牌子手机
海尔的强势产品主打产品有:电视、电脑、手机。海尔集团创业于1984年,是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目前已从传统制造家电产品的企业转型为面向全社会孵化创客的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海尔致力于成为互联网企业,颠覆传统企业自成体系的封闭系统,变成网络互联中的节点,互联互通各种资源,打造共创共赢新平台,实现攸关各方的共赢增值。
荣耀手机都挺不错的,推荐一款荣耀80,手机轻薄灵动,上手心动,手机采用双曲面设计,超薄超轻,一上手,就倾心。采用交融双镜设计,两个圆形巧妙融合,带来无限美好。手机屏幕规格,10亿色彩,光彩照人,屏幕最高支持120Hz刷新率,不同应用界面及游戏画面下刷新率可能略有不同,支持1920Hz,高频PWM调光,低亮调光,暗中护眼。
借助全新升级的荣耀RAW域算法体系,HONOR Image Engine计算影像平台带来超凡影像画质。
荣耀80采用全新的骁龙782G芯片,台积电6nm制程和A78超级大核,全新登场,搭载GPU Turbo X,运行大型游戏依然保持高帧率、低功耗。
今天关于“海尔手机2003年最新消息”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海尔手机2003年最新消息”,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